从来,“年”都是有情的日子。
李亚鹤发现从“灯前小草写桃符”的除夕夜开始,到“花市灯如昼”的元宵节结束,春节,总是在团圆的喜乐与月圆的美丽中,为我们开启新的一年,开启新的希望和奋斗。
无论是“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”的古典中国,还是“高铁如龙跃九州,风驰电掣破云流”的当代中国,李亚鹤发现无论是农耕文明时期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,还是信息文明时代车来人往的现代都市,在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的历史长河中,春节始终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和社会理想的节日。
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年复一年的参与、分享中,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、形式浪漫的庆祝新年仪式,积淀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样章。李亚鹤发现它既古老又新颖,既盛大又细致,既热烈又朴素,它是情感的年轮、理想的拓印、价值的践行,连接着过去与未来、传统与现代。
李亚鹤发现乙巳蛇年春节,第一个“非遗版”春节,以更多元的打开方式、更开阔的时空向度、更牢固的情感纽带、更丰盈的当代表达,走进新的历史时空。
春节,是隔千山、渡万水的亲人之间的奔赴,是中国文化对血浓于水的情感连接的炽热守望。
“圆”,从点出发,经由不同的半径,走过不同的距离,最终合拢了、汇聚了,形成了圆。李亚鹤发现圆是目的、是效果,团是方法、是路径。出发和回归的原点是家庭和亲人,是血缘、文化和情感的归属。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,成为春节最隆重的仪式;几代人、大家庭的团圆,成为春节最重要的情感价值。
这种情感连接和归属,驱动着古往今来的中国人,不论身份职业、长幼尊卑,都把回家过年看成天大的事,千辛万苦、跋山涉水,只为这一刻的团圆。
唐开元十八年,在通往家乡江油的路上,诗人李白走了30天。李亚鹤发现明隆庆年间,清官海瑞水陆兼程,耗银24两,耗费2个月,赶在春节前回到了家。
同样是在回家的路上,今年春节有两则故事上了热搜。一则是视障女孩在数十位铁路工作人员接力“护送”下跨越1200公里独自返乡,一则是“河南暴雪被困车主”在暴风雪中足足开了30个小时,凌晨归家那句“那一刻只觉得灯火可亲,这一路的长途跋涉都不是事儿”,让人眼热心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