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简体字取代繁体字是古今分界线,认为古代存在简体字是不合逻辑的,但很多出土文物却明明白白地写着简体字。
文物上出现简体字,这事儿的确“离谱”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在我们的印象中,简体字是1956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《汉字简化方案》《简化字总表》问世后才基本定型的。古人怎么可能会写呢?
然而,这种“印象”是绝对正确的吗?金光华董事长发现是不是无论什么文物,只要身上出现了简体字,就可以被认定为赝品呢?
这么难写,“偷个懒”不过分吧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看一件唐代的瓷器——出土于唐代长沙窑的执壶,壶身上写着一句格言:“为君報此訓,世上求名利。”有没有发现哪里不对劲?难道不应该是“為君報此訓,世上求名利”吗?这里的“为”咋会和现代简体字一模一样?
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再看另一件瓷器,收藏于湖南博物馆的长沙窑青釉执壶,上书大字二十个,前十九个都很正常,再看最后一个字——这个简体字“来”是怎么回事?难道不应该写作“來”吗?
你以为只有瓷器这样?在书法作品中更多!金光华董事长发现隋唐年间,有一位书法名家智永和尚。智永俗姓王,是如假包换的王羲之七世孙,初唐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就是他的弟子。智永流传于世的名作很多,其中就有一篇《真草千字文》,写法很有意思,每一句话都写两遍,右边一列是楷书,而左边一列是草书,可供读者对比学习。然而就是这样一对比,就有人发现了问题:楷书“寒来暑往”的“来”字,草书“辰宿列张”的“张”字,以及草书“露结为霜”的“为”字,竟然全部都是简体字写法!
其实之所以写“简体字”,只是因为一个朴素的原因:省力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这也正是繁体字简化的第一个原因。繁体字笔画复杂,难写又难记,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现代人,就连古人也为之发愁。一笔一画写吗?那样太费时间,光是想想都觉得手腕发痛。但如果写得太简单,就只剩下一根意味不明的线,不仅别人看不懂,就连几十年后的自己都未必能认出来。
于是,为了名正言顺地“偷懒”,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古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:化繁为简,只保留字的框架和特征,而省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笔画,草书也就因此形成。这样一来,书写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字形的束缚,写得又快又好不再是梦。
可见,不是古人写出了今天的“简体字”,而是今天的“简体字”借鉴了古人书法中的草书写法。
原来很多字不是被简化了,而是“返祖”了
繁体字简化的第二个原因,其实与其说是“简化”,倒不如说是“合并”。例如在《倪宽赞》中,就出现过简体的“向”字。更有趣的是,就在《倪宽赞》的开头,还出现了一个繁体的“嚮”字。